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01节 (第1/3页)
魏大嫂苦笑一声,倒是没反驳,而是拿起筷子吃起了面条。 看起来胃口还不错。 想着病怕三碗饭,能吃就行,杨冬燕也算是放下了心来,招呼方氏一起吃,吃完了还有。 实在不行,她还跟上辈子的倒霉儿子要,横竖这细面条嘛,想来对方也习惯了。就是柴禾的事情得解决,她到底还是有点儿包袱的,总不能真的跑去跟倒霉儿子要柴禾,太丢人了。 幸好,等吃罢晚饭,老叔那头来人了。 除了今个儿送他们回来的小子外,还有好几个人,赶着牛车送来了粮食和柴禾。 粮食就是先前老魏家便宜赁给老叔家的佃租,就算再便宜,那也有一成的佃租呢,他们家还帮着磨好了,送过来直接就下锅的。数量确实不多,要是杨冬燕没提前从魏大嫂那头知晓消息的话,肯定得以为老叔家克扣了,但如今…… “给多了吧?”杨冬燕粗粗的一看,就知道数量给多了。 如果是对比丰年的,那肯定是少的,可今年的收成那么惨烈,一成的佃租绝不可能那么多。 几个小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,不知道该咋回答。 “也行吧,正好我家要准备摆酒请客,这就先留下,明年的佃租免了吧。”杨冬燕有预感,明年只怕收成会更惨,索性提前先免了,又道,“对了,得空了再给我弄点儿柴禾过来,要是回头有剩,再还过去。” “诶,成!” 柴禾是最不值钱的东西,当下就有人一口答应下来,又问杨冬燕打算啥时候摆酒,他们好提前来帮忙。 杨冬燕想了想,摇头道:“这还真不好说,起码得等大牛二牛他们回来吧。到时候再说吧,反正是农闲。再说我是打算请全村吃席的,不怕没人帮忙。” 几人应声点了头,很快就赶着牛车离开了。 柴禾的事情又不着急的,先前送来的这些,光老魏家使的话,起码够烧十天半个月的。 等这头刚走,窝头就颠颠的回来了,一进来就喊饿。 方氏赶紧帮他捞面去,杨冬燕则逮着他问话。 窝头老老实实的答道:“本来我就是去找萝卜和土豆的,哪知道碰上了也在村学念书的人,虽然没跟我一起念过书,可咱们是同一个先生啊,就多说了几句。” “谁啊?” “姓钱的,就是住姑奶奶家旁边的,跟萝卜他娘有沾了亲,我听萝卜喊他表弟。” 杨冬燕寻思了一圈,大概有了那么一点儿印象:“他家供他上学了?” “嗯,不过学的还浅,估摸着要明后年才会去县试。” 方氏这会儿端了面碗过来,杨冬燕也不问了,只催窝头赶紧吃。见他吃上了,杨冬燕又叮嘱方氏,明个儿去采买些新鲜蔬果来。 从县城带来的东西不算多,再说谁也不会买新鲜蔬果回乡下。那时候不是想着这些东西在乡下地头遍地都是,临了再买也成。谁也想不到今年年景不好,好在就算粮食歉收,蔬果还是有很多的。 这一天,三人都是回原先各自的屋子睡的,也就是天气还热,不然还得去借棉被。 次日,方氏做了一顿简单的早饭后,就袖着钱匆匆出门了。 哪怕不算办席这个事儿,要买的东西也不少。好在,秋收之后必有集市,买不到啥稀罕玩意儿,吃食却是最常见的。方氏还买回来几只鸡,先扔在后院养着,回头再杀。 隔了一天,村子里几乎所有人家都知道老魏家回来了,也知道窝头考上了秀才。 一时间,老魏家的大院再度成了最热闹的地方,不停的有人上门来。幸好杨冬燕早有准备,带了从省城买的茶叶,虽然也是很普通的那一种,但光是“省城”这两个字,就仿佛自带金光似的,村里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