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2节 (第2/2页)
可惜她不认识字,看不懂账本,所以这些事儿都是交给王妃处理的,她只是得闲了问几句, 听管事嬷嬷说一下大致情况。 而眼下,杨冬燕只恨不得能重新推翻房子盖新屋,但那是不可能的。 乡下地头盖新屋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,那不是今个儿一拍脑门,明个儿就能招人过来干活的。确切的说,哪怕真的想盖新屋,那至少也得提前半年时间,先将要用的材料给准备好了。 横梁要上山砍,砍来的木头不能直接使用,得晾着等木头干透了。若是想盖青砖瓦屋,那还得提前跟砖窑那头打好招呼,定下要买的砖和瓦的数量…… 当然,要是只想盖泥墙稻草顶的屋子,倒是简单多了。可要是这样的话,那还折腾啥呢?老房子就挺好的。 再一个,乡下盖房子是比城里要便宜,可那也不是区区十两银子就能盖好的。在自家有地的情况下,勉强倒是能盖个两三间,可那样一来…… 还不如继续住老房子! 杨冬燕只能跟方氏商量,花钱的事情还能暂缓缓,记得先想一个新的借口,好让魏家哥俩下回还带钱出门打零工。 方氏:“娘的意思是,让他俩每次回来都假装发了财?” 这话听着可真不靠谱啊! “那咋办?这回对外的钱也就十来贯,够干啥?你就说够干啥?” 十来贯钱能干的事情可多了去了! 能买一亩好田,或者两亩下等田;能买一头壮年大黄牛,或者两头小牛犊子;能买好几只猪崽子,还能买一群小羊羔…… 这是方氏的想法。 可在杨冬燕看来,十几贯钱?都不够她上辈子的儿媳妇买一盒脂粉的。 一般来说,婆媳之间发生意见相左的事情,最终退让的多半还是儿媳。 老魏家自然也是如此。 方氏很快就做了让步,她提出可以等来年开春去捉几只小猪崽,或者买几头小羊羔来养着。当然,家里的鸡还得养,不光得养,还得多多的养。 杨冬燕:…… 沉默了一瞬后,她爆发了。 “大牛媳妇你是跟大牛处得多了,连脑子都跟他一样蠢了吧?还想养猪崽?小羊羔?养几十只鸡?我就问你,家里的活儿谁来干!” 方氏很委屈,这十里八乡,哪家哪户不是有余钱了就置办田产,再不就是给家里添些家畜家禽的? 人人都这么办的,她只是说出了自己的经验,就被骂蠢? “娘您说的对!”先坚定的表明态度和立场,随后方氏才问出了心中的疑惑,“不这样还能怎么办?总不能每次都说出门遇到贵人了吧?” 那当然是不能的,大坳山这一带就是典型的穷乡僻壤,又不是在国都南陵郡,随便出门就能碰上个贵人。 杨冬燕想了想,迟疑的道:“不然就说手头上有钱了,出门做点儿小买卖?” 方氏:…… 您觉得这个说法它合适吗? 就魏家那哥俩还出门做小买卖?没把自个儿给卖了,就算是祖上积德了! “就这么办!”杨冬燕这就拍板决定了,“下次让他们走远一点儿,直接往府城那头去,多买些好东西回来,人家问起来,就说去做买卖了。” 方氏就他娘的觉得很离谱,可婆婆都这么说了,她有啥法子呢? 考虑到这么离谱的借口都能往外说,方氏很快就缓过来了,说道:“咱们要不要做腊肠腊肉?买个五十斤猪肉来,做腊肠腊肉,再做点儿熏肉。想吃的时候就切一段,省得想吃口肉还得专门往杀猪匠那头跑。” 杨冬燕觉得这个建议相当得不错,大手一拍,就交给方氏去做了。 转头,方氏就跑了一趟杀猪匠家,预定了五十斤的猪肉。 杀猪匠其实不单单只帮人杀猪,还顺带收生猪。收了生猪卖到镇上的肉铺去,不然就是自己杀了猪,散卖给附近村里的人。 这会儿天气已经挺冷了,不过离年节还有段时日。 也就是说,还没到猪肉卖得最好的时候。好多人家还指望着最后这段时间,自家的猪还能再长长,好多卖几个钱。 乍一听说方氏要五十斤猪肉,杀猪匠都是懵的。 反复确认了数量后,他婆娘一个没忍住,就问她想干啥。这乡里乡亲的,互相都知道各家的情况,老魏家就俩兄弟,还都已经娶媳妇了。唯一的小孙孙,今年才三岁。 方氏跟杀猪匠说要上好的猪肉,倒是不着急,但猪肉必须要最好的,随后才解释道:“这不是我弟媳妇想吃嘛!” “你弟媳妇想吃……五十斤的猪肉?” “哪能呢!这不是她想吃腊肠腊肉,还有那个熏肉。我婆婆就寻思着给多做一些,省得到时候她临时想吃口啥的,还得特地往你们这儿跑一趟,也怪费劲儿的。” 方氏还举了个例子:“你说要是半夜里想吃一碗腊肉猪油饭,我就是紧赶慢赶的往你们家里赶,这也来不及啊!” “行了,我不耽搁你们忙,啥时候收了猪来,去喊我一声。” 杀猪匠两口子目送方氏快活的离去,总觉得吧,这里面好像有哪里不太对。 方氏才不管这么多,说实在的,她就感觉如今的日子哟,就跟那做梦似的。 搁在半年前,谁能想到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