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王妃他富可敌国 第151节 (第1/2页)
从现在发言的基本都是大皇子一派的官员便能够看出,恐怕这些人为了国库减压是假,为了消减厉王的势力,才是真。 其实也不难理解,毕竟对于大皇子一派来说,这样的机会,实在不多。 大皇子一派的人想要消减厉王府的势力,拥护厉王的官员又怎么肯依? 兵部尚书当即便一个跨步上前,微微俯身,张口欲言。 然而还不等他开口说什么,身后便有一道清朗的声音先他一步开了口: “启禀父皇,儿臣有事启奏。” 只是五皇子秦灏的声音。 绍城雪灾事关重大,即便是想来不喜朝政的五皇子,最近也都规规矩矩地来了。 皇上对于是否取消征兵一事听的也有些头疼,当即想也不想,便对秦灏挥了挥手: “说!” “《京都日报》与三皇兄三皇嫂高义,儿臣不才,虽囊中羞涩,但也愿意捐出五万两,以用作充盈国库,绍城赈灾!” “哦?” 五皇子会说出这样的话,显然是皇帝没有想到的。 但是钱财这个东西,又有谁会不喜欢呢? 跟别说现在国库也的确需要这一笔钱。 最后皇上自然是没有多加犹豫,便点头应允了五皇子的要求: “难得你有这份心,朕这次便替绍城的百姓收下了。” 话音刚落,站在一旁的翰林学士温学斐也站了出来: “启奏皇上,微臣也愿捐五万两,用作绍城赈灾,充盈国库!” 收了五皇子的捐款,自然不好不收温学斐的,皇帝没有多想,大手一挥,也同意了。 紧接着,首辅裴大人、兵部尚书钟大人等等,都站了出来,表示自己愿意捐款。 其中的数额从十万到一万,不仅相同。 对于大臣们如此自觉的举动,皇帝自然是没有推辞,都一并应了下来。 不一会儿,殿中泰半官员都表了态。 若是仔细观察,不难发现,此时表态的官员中,大多都与厉王府交好。 这下就让人不由地在心里犯起了嘀咕了: 这绍城雪灾,去赈灾的是大皇子,现在捐款的却都是厉王殿下一脉。 就连这捐款的法子,也是《京都日报》提出的。 朝中官员谁不知道,这《京都日报》是由皇上牵头,厉王府负责的? 又想到刚刚那道奏折中提到的,厉王妃带头捐献了合计五十五万两,给京中百姓与商贾做了一个榜样。 反观大皇子一脉呢? 一心只想着让皇上取消征兵一事,削减厉王的实力。 不对比还好,这一对比,怎么就显得大皇子一脉如此上不得台面呢? 心里这样想的同时,朝臣们看着大皇子一脉,特别是户部尚书和四皇子的目光,或多或少就有了一丝变化。 能够站在这里的,都是人精,又怎么会察觉不出来这一点? 当即便在心里将厉王府和五皇子给骂了个狗血淋头。 募捐也就算了,带头捐什么钱? 在外面带头捐款也就算了,怎么还在朝堂上玩儿这一手? 就为了显得自己高尚? 但是骂归骂,这些人心里也知道,今日若是不捐款,这件事恐怕就过不去了! 最后还是四皇子率先反应过来,站了出来,表示自己愿意捐献十万两。 户部尚书等人才像是被点醒了一般,陆陆续续地站出来表态。 皇上则是听着左一句“微臣愿意捐献五万两”右一句“微臣愿意捐献三万两”,脸上的笑容是怎么也止不住。 最后又听到王公公的低声回禀,根据统计,大臣们合计捐献两百三十七万两后,心中忍不住叫了一声好。 这两百三十七万两,再加上宫外《京都日报》募捐的一百三十余万两,一共便是三百六十余万两。 说一句不怕人笑话的话,这还是自从秦渊登基以来,国库中的现银最多的一次。 散朝的时候,皇上自然是没有忍住,将自己的臣子们好好夸奖了一番。 什么? 你问征兵之事的结果如何? 皇上散朝的时候可说了,征兵之事是天齐百年来的传统,不到万不得已,没有取消的道理,所以今年的征兵照常举行! 一番话说得